***期间,某医院5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私自用手机偷拍并通过微信转发传播该院*********感染者病程信息,其中包括患者姓名、详细住址、工作单位、诊疗信息等基本情况,造成恶劣影响,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六项规定,被当地公安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下列行为”共包含六项,第六项为: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上述案例中4人受到了行政拘留十日、罚款五百元的处罚;另1人被罚款五百元。考虑到***原因,4人的行政拘留暂缓执行。
在此事件发生之前,也曾出现集中登记的返乡人员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被疯狂转发的情况。
***面前,大众迫切需要掌握高危人群的具体信息,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个人信息比如个人照片、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泄露,导致患者遭受了电话骚扰、辱骂甚至人身威胁,这无疑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了干扰和伤害。
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大数据资源是我们***抗“疫”的一大法宝。比如,病例接触史等信息资源的公布共享,使得社区、医院等各方面能够掌握***防控的主动权。但是也要看到,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违规收集、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伤害的***信息,行政机关不得公开。但是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
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收集和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本身就是工作秘密,未经允许不得公开。机关、单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
同样,公民个人也要积极做好个人隐私的自我保护。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卫个人隐私?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的人逆来顺受,有的人试图反抗,更多人反抗无果后选择放弃,将其视为享受便利生活所要付出的代价。
但个人隐私并非完全不被保护。为了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保护个人隐私的实用建议。
生活细节
1.社会生活中,不随意填写问卷,更不能在问卷上填写个人重要的信息;
2.在各类培训机构、中介机构、装修公司办理业务时尽量不留下个人信息;
3.不参加来路不明的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的小游戏、小活动;
电子设备使用
1.APP下载。从正规来源下载APP,要时刻注意“钓鱼”应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对于网站或当前APP推送的应用,了解完信息后再决定是否安装。做好APP权限管理,在下载手机软件并登录时,一般都会弹出要求开通相关权限的页面,建议大家在授权APP相关权限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通知的内容,对于使用软件没有必要的权限要进行关闭。同时,对于长期不用的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站,也要取消账号授权。
2.使用杀毒软件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个人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库。U盘插入后会第一时间对U盘进行扫描杀毒,不浏览不良网站,不随意下载安装可疑插件。
3.购物 。不要在不知名、不良网站进行购物,尽量在大型官网选购商品。不要随意连接无需验证的免费WiFi,陌生网站仔细核查,以免登录钓鱼网站。在办理店铺会员、填写收货信息时,如果非必要实名制,大家可以选择昵称代替。如果选择快递驿站、快递柜等自取方式,不必精确到住址的具体门牌号。如果商家打电话寻求好评等,可在相关平台进行投诉。
4.密码设置 。不同的网站和APP使用不同的密码,尤其是涉及到财产方面的账号要尤为注意。养成时常更换密码的习惯。
社交平台使用
1.使用社交媒体时,注册尽量避免使用个人电话而要用邮箱;
2.不在任何公共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工作等个人信息,谨慎上传自己及家人的照片;
3.不随意添加不熟悉的好友,不随意接收或者打开陌生的邮件。
日常中注意从小处保护个人隐私,养成良好个人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个人隐私的泄露。别等到受了伤害才知道,细节出卖你太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