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典条文】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自愿原则的规定。
【精解提炼】
1.自愿原则,也称意思自治原则,就是民事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从事民事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其设立、变更和终止,自觉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自愿原则体现了民事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2.自愿原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民事主体有权自愿从事民事活动,民事主体参加或不参加某一民事活动由其自己根据自身意志和利益自由决定,其他民事主体不得干预,更不能强迫其。其次,民事主体有权自主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再次,民事主体有权自主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最后,民事主体应当自主承受相应法律后果。自愿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约定或法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自愿或者意思自治不是毫无约束的绝对的自由与放任。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还受到民法的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基本原则的约束。这些原则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要公平合理、诚实守信、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4.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前提和基础,自愿原则即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核心。民法之所以称为“民法”,不仅是因为民法是根据人的集体意志制定的法律,而且根据民法确立的自愿原则,民事主体在参加民事活动过程中有权根据个人意思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且所决定的内容对民事活动的当事人而言具有法律约束力,是民事主体自己为自己定的“法”。
5.民法学上的民事主体,在经济学领域被称为理性人。理性人意味着民事主体具有认知事物及其规律并为自己利益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民事主体作为民事活动的参与者是“三位一体”的,即民事主体是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民事责任的承担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