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道双三社区的杨帆,今天带大家回到1954年,法治中国从这里开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立法方面也有过多次实践。在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通过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新中国却一直没有一部正式的宪法。那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如何诞生的,让我们把历史的齿轮推回到1954年。
1954年9月20日下午5时55分,中南海怀仁堂。当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1197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票通过时,在场的所有代表都站起来,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怀仁堂。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诞生了,庄严的承诺响彻神州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中国宪法学泰斗许崇德先生,就是当年这一盛况的亲历者。1953年,年仅24岁的许崇德被借调到“宪法起草委员会”资料组工作,由此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起草到出台的整个过程。当许崇德先生回忆起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时的动人场面仍感慨不已,“那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
1953年12月27日晚,一趟专列在冬夜的暮霭中悄然驶出北京,向杭州疾驰而去。车上坐的就是由毛泽东亲自挂帅的宪法起草小组,宪法起草工作由此开始。
1954年2月中旬至6月间,宪法起草委员会召集了各方力量进行宪法的草拟研究:初由起草小组进行草拟,后由30多位宪法委员会委员、5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以及解放军8000多人,反复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与此同时,许崇德先生所在的资料组也在收集各时期、各国宪法条款等文献资料,还聘请了法律专家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教育家叶圣陶、语言学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从各个角度对宪法草案进行研究推敲。
195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宪法草案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由此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参加人数达1.5亿人之多,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这次大讨论给许崇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54年夏,我国发生了特大洪灾,不少地方***就在防洪就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当时,洪水冲垮了公路、铁路,为了能将讨论意见送到北京,许多地方就用油纸、油布把文件包裹后,空运到中南海。短短两个月,宪法草案就征集了118万条意见。
1954年9月20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票通过时,许崇德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放鞭炮,当年许多父母都给新生儿起名叫“宪法”。
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国情和人民群众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它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划***句号,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法治中国就从这里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