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备受关注的“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有了新进展: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检察院经依法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实施的强制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并对其作出治安拘留15日的处罚决定。
从一开始的阿里女员工单方面指控上级领导王某文和客户张某涉嫌“性侵”,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再到警方通报案情和涉事阿里女员工描述多有出入、王某文的妻子通过社交媒体为丈夫发声……该案从8月初发酵至今,一直没有离开公众视野,舆论几经反转,事件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次官方通报一发出,再度吸引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其中,“为何实施了猥亵行为的王某文不构成强制猥亵罪?”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对此,律师在接受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猥亵行为涉嫌违法,但并不一定构成犯罪,在本案中,警方查明王某文存在猥亵事实,但情节轻微并不构成强制猥亵罪,检方据此作出不批捕决定是合理的。
律师解读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四大法律问题
问题一:如何看待王某文无罪?
存在猥亵事实,但未达到强制猥亵罪的程度
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飞律师认为,在本案中,王某文不构成强制猥亵罪,仅构成治安违法中的猥亵行为。
“刑事案件的罪责判断,目光要不断地往返于证据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通常来说,无罪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常说的定罪量刑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疑点利益归于嫌疑人,认定为无罪;二是事实清楚,但是不构成犯罪。根据本案的检方通报,王某文不构成犯罪而不批捕显然是后一种情况,即事实查清楚后,认为确实不构成犯罪。这样的无罪认定在实务中是不常见的,应该可以判断,王某文的行为的确不符合强制猥亵罪的构成要件。”徐飞表示,王某文无罪与其存在猥亵事实并不冲突,“根据本案目前侦查得出的事实证据,王某文的确存在猥亵他人的行为,只是情节尚未达到刑法中强制猥亵罪的程度,其所受到的治安拘留15日处罚已是行政拘留中的顶格处罚。”
对此,成都市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西同律师事务所主任杨红森律师同样认为:“本案中,尽管王某文实施了猥亵行为,但应该只涉及到违法的层面,还未达到认定为‘强制猥亵罪’的标准。”
问题二:如何理解警方对王某文依法终止侦查?
在押的原犯罪嫌疑人将被立即释放
9月6日晚,在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对王某文做出不批捕决定后,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发布情况通报:2021年9月6日,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按照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王某文作出治安拘留十五日的处罚决定。
针对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通报中“终止侦查”的表述,杨红森表示,这意味着原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书,对原犯罪嫌疑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强制措施,需要行政处理的,依法予以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

“此外,公安机关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或者冻结的财产,除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另行处理的以外,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返还或者通知原犯罪嫌疑人。”杨红森补充道。
问题三:如何区别强制猥亵罪与猥亵行为?
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强制”二字
那么,刑法中的“强制猥亵罪”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猥亵行为”区别究竟在何处?徐飞认为,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强制”二字。
徐飞表示:“在日本和我国***地区等地,刑法都有规定‘强制罪’——只要行为人用胁迫的手段让他人做没有义务做的事情,就构成强制罪。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强制猥亵、侮辱罪的罪状描述,也要求行为人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列举了‘暴力’和‘胁迫’手段作为特征,以‘其他方法’作为兜底。一般而言,此处提及的‘其他方法’,其严重程度也要和‘暴力、胁迫’手段相当。”
对于如何理解“暴力、胁迫”,徐飞解释道:“鉴于现实情况,我们很难通过法律规范对‘暴力、胁迫’行为进行完全列举,因此刑法对什么是‘暴力、胁迫’没有明文规定。此时,我们按照一般社会经验理解,结合案发过程的具体处境,只要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手段足以达到压制被害人反抗程度的‘暴力、胁迫’,即可认为其构成了‘强制’。但也有一个例外,考虑到儿童的认识能力,尤其是对性的认识能力欠缺,为了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猥亵儿童罪不要求‘强制’,有猥亵行为即构成犯罪。”
问题四:哪些情形检察院会作出不予逮捕决定?
证据不足或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有限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2019年12月30日起开始实施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人民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逮捕决定”分为“应当”和“可以”两种情况。
根据《规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对具有下列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检察院“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逮捕决定,即不符合《规则》逮捕条件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自诉案件”当事人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等。
接下来的第一百四十条,《规则》又列举了七种检察院“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逮捕决定的情形,包括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的;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过失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或赔偿损失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依法达成和解协议,经审查通过的;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等。
在《规则》的基础上,杨红森表示,司法实践中,检察院作出不批捕决定实质上有两种原因:其一,所掌握的证据不足,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其二,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有限,没有逮捕必要。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
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八十七条:
需要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的,办案部门应当制作撤销案件或者终止侦查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时,原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原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应当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对原犯罪嫌疑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强制措施;需要行政处理的,依法予以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或者冻结的财产,除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另行处理的以外,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并及时返还或者通知当事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