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寒假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督促学生签订《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拒绝参加学科培训,坚决抵制违规培训,如有违反将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在从严监管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如何监管转向地下、家庭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成为接下来“双减”的重点工作。河南省教育厅将学生在寒假参加违规学科类培训计入个人诚信档案,是想管住需求端,进而做到寒假再无学科类培训。这一做法存在将个人诚信档案征信范围扩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的是“不诚信教育”而不是“诚信教育”。
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在假期里参加违规培训的学生不少,而这些学生之前承诺过不参加学科类培训、抵制违规培训,这意味着这些学生都涉嫌不诚信,这么多学生都不诚信,谁还会把签承诺书真当回事?
对于转向地下、家庭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舆论普遍认为,治理主要应该针对供给。即检查违规提供培训的机构或个人。但是,由于这类培训很分散、隐蔽,存在认定难、查处难、监管难的现实问题,因此,主要依靠参加培训的家长、学生举报,或者社区居民举报。
这就让签承诺书的学生陷入困境:如果举报机构违规开展培训,而学生自己也参加了培训,将被计入个人诚信档案,明智的选择,也就不会举报。而一旦没有举报的线索,查处转向地下、家庭的违规学科类培训,就更没有线索了。这对治理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是不利的。
这个寒假是“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按照“双减”的规定,任何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都不得在寒暑假开展培训,能否做到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在这个假期“清零”,对于“双减”的下一步推进至关重要。
让学生签承诺书,貌似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但却忽视了学生和家长存在的培训需求,想采取简单的方式堵住需求,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学生对此可能并不买账。你不参加培训,别人参加培训,最后在中考时吃亏的就是自己。否则,在强调名次的中考竞争之中,谁愿意主动躺平?
由于中考是一个地区内、高考是一省范围内的竞争,而学校和县市***又在意升学率,这就会存在所有学校、县市是否同步执行规定的问题。如果某县教育局对寒假的违规学科培训睁只眼闭只眼,即使有学生举报,也不把这作为诚信问题计入档案,那么,严格执行的教育局,就会遭到家长的反对——你这样不是主动把升学机会让给其他县的学生吗?随之,签承诺书也就流于形式。
但是,签承诺书这一行为,还是会让学生背上“道德枷锁”,总会觉得自己在偷偷摸摸做见不得人的事。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寒假学习学科内容,或者请教师培训,真见不得人吗?
客观而言,不是每个学生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学业任务,对于那些期末考试考得很差的学生,在寒假里花时间“补课”,不是正确的选择吗?鉴于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他们不请老师,完全靠自学来补上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会接受吗?
为应对监管部门对隐形变异学科培训的治理,已经出现跨省异地学科类培训,以及“公路培训”,即开车到外地,把车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在车上进行学科培训。这类培训除非家长和学生举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而为这样的培训,家长付出的培训支出会更多,学生也会身心疲惫。
治理转向家庭、地下的违规学科培训,要进行需求侧治理,但需求侧治理,不是把学生参加培训简单地贴上“不诚信”标签,更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偷偷摸摸的事”的认知,而应该疏导学生和家长的培训需求,让他们主动不去选择违规培训。这就必须坚定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导向,建立多元评价,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成才选择。这是“双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