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国美第一城小区内的室外乒乓球场人气颇高,七八个球台均处在满员状态。其中,既有下了班的工作族,也有放了学的孩子。等候上场的球友们一边观战,一边从口袋里摸出烟点上。高峰期,三名不同年龄的男子竟同时吸烟,刺鼻的烟气弥漫在整个球场。
天色渐渐暗下来,位于甘露园南里2区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刚刚结束了一节足球课。孩子们走到球场出口时,不得不从三个烟民共同制造的“烟雾弹”中穿过。紧挨着的篮球场上,一群年轻人激战正酣。一名男子坐在篮球架下看着场上的比赛,顺便吸上一根烟。另一名男子则站在边线旁,单手叉腰吸着烟。在他们周围,散落的烟头数量可观。而这块场地外,还挂着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招生公告。
天坛公园东北角的健身器材区域,也有烟民无视禁烟标志,趁着锻炼休息的间隙吸烟。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男子赤裸着上身坐在台阶上,进入“畅吸”模式。数米外,另一名头发花白的“天坛大爷”边在树边吸烟,边跟人聊着天,烟灰直接抖落在草丛旁。▍建言
提高违法成本
纳入失信记录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谈到,《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符合北京市的社情民意,对于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孕妇等群体意义重大。然而,一些室外禁烟区域往往是控烟的难点,也容易成为条例落实的盲区,存在守法和执法的漏洞,需要剖析问题的根源。
“从根本上来说,一些吸烟者之所以无视规定,在禁烟区吸烟,还是因为法治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违反地方性法规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没有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性,以为自己只要在室外就没问题。而事实上,《北京市控烟条例》已经明确指出,禁烟范围并不仅限于室内区域,还包括多个室外区域。”刘俊海认为,要想有效引导人们遵守相关法规,需要标本兼治,找准源头。
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禁烟区域充分知晓;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违法成本,利用技术手段落实执行。“比如,在禁烟区域安装摄像头,留存相关证据,必要时还可以考虑跟公民个人的失信制裁机制相结合。例如,累计违反条例达到一定次数,纳入失信记录,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以免一些人觉得罚款‘不疼不痒’,无视相关法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