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疆域面积400多万k㎡,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自然地形,前后被划分为36~46个郡,管辖1000个左右的县,平均每郡统辖20多个县,为二级级制,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典范之一。西汉武帝时,是汉代鼎盛时期,全国分设103个郡国,统1587个县,大致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平均每郡辖15县,“太守专郡”,是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基本上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境地的时期。这种区划模式为以后各朝所称道,被誉为地方行政体制的楷模。
一、我国设多少个省比较合适?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层级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省份太少。因为省份少,所以各省管理的范围过大,一些大省如河南、山东、四川,人口都近1亿。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三个级别,但因为省一级***没有办法直接管理太多的县,只好在省和县之间安插一级不受宪法承认的地级市来“分担工作”。
行政层级过多的结果是***管理成本高昂,管理效率低下。在行政层级只有三级(中央—郡—县)的汉代,官民比例是1∶7000,唐代为1∶3000,清朝是1∶1000,建国时1∶600,现在则是1∶35,即35人养一个公务员。
德国克里斯塔勒在《南德中心地》中研究了从属层次的数量推测模式,根据克氏理论推测,我国省级单位应在49个左右。
二、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后,实行“省管县”的尝试
有统计指出,重庆在1997年升格为直辖市后,撤销了地级市这一级***,直接管理当地40个区县,行政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重庆从人口大省四川分拆出来直辖后,取消地级市一级***,财政供养人口比例达到1∶52,若以1∶35的平均比例为标准,重庆今天少供养了285000名公务员,每年节省财政支出近32亿元人民币。
三、“市管县”体制的局限性
“市管县”体制的矛盾,根源于这个体制本身的局限性,是行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市管县是一种“城乡合治”思路的产物。当时,***希望通过市管县来进行城乡互补,缩小工农“剪***差”,实现城乡一体化。实行“市管县”体制,做到了初步把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内涵上,因受到我国的行政性分权改革,同时***职能转换不到位的影响,两者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突出表现在:
大市带县以后,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与管理方式对所辖市县进行经济管理。使得“市管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条块分割,又形成了新的“块块”。实际上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限制在新的框框内,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而且给更大范围内的统筹发展增加了难度,阻碍了地方比较优势的发挥及区域间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一些没有实力的市也要维持着庞大的行政级别架构;而一些有实力的县级市,比如顺德、南海、江阴,它们的GDP甚至比有些省都要高但却连银行支行的设立资格都没有。所以,在很多地方,市县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利益冲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