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洞穴奇案”讲述了4名探险者在特殊的洞穴环境下,为了保存自己投票杀死一名同行探险者,当这个案件转到法庭审理时,不同法官呈现出不同的裁判观点。这个故事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家郎·富勒构造的,并呈现了5个不同法官的裁判结论,而美国学者彼得·萨伯在《洞穴奇案》一书中延续了洞穴故事的探讨,并增加了9种不同法官的裁判观点及其理由。这14种裁判观点及其理由生动展现了不同法官的立场以及对法律本质的看法,应该说这部专著鲜活展现了“法律是什么”的生动教材。而有关“法律是什么”的回答实际上又涉及到法律本质的理解。可以说,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充分呈现了不同法官是如何理解法律的本质以及法官们基于对法律本质的理解是如何进行裁判的。
在该部著作中,作者首先呈现的是富勒笔下5位不同法官的裁判观点,紧接着展现了作者自己设想的其他9位法官的不同裁判观点。后9位不同法官主要是针对案件事实本身,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但是本身没有完全脱离案件的疑难困境。不过,各个法官的思考方向都只是针对案件事实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探讨,因此不同法官从不同案件事实进行推理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同时也容易提出对其他法官的批评。在这些不同法官的裁判观点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罪判决,另一类是无罪判决。支持有罪判决的法官的理由主要是法官应该尊重法律条文规定进行判决、生命的绝对价值、司法裁判的独立性、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乃至紧急避难的事由排除等等,认为被告人投票杀死同行探险者威特莫尔构成故意杀人罪(谋杀罪),应该根据法律规定“任何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的生命者必须被判处死刑”进行判决。支持无罪的法官主要有:5名探险者自愿达成的契约应该得到遵守和履行、探险者主观不存在故意、一命换多命比较值得、法官是可以吸纳案外因素进行裁判以及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探险者遇到的困境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人而保全其他四个人的想法。由于各个法官的判决意见不一样,并且针锋相对,不相上下,最终初审法院维持了死刑的有罪判决。有意思的是,虽然初审法院最后判决是死刑,但是执行死刑的期限却拖延至4350年执行。可见,法官们对这一判决以及判决执行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这个案件涉及到法律适用最本质的问题。
按照通常理解,公正廉明的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应该排除道德困境,排除法官们的个人偏见,如此才能有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但是,这本著作不仅生动展现了法律实施的道德困境,还涉及到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价值乃至司法裁判者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尤其是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理解以及被适用的问题,本质上也涉及到法官们对法律本质问题的理解,因为法官们如何看待法律的本质基本上会决定他们如何理解法律的精神和目的并正确适用于具体个案中。换言之,不同法官对法律的本质理解不一样,乃至不同法官对事实认定不一样,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裁判观点。在这方面,该部著作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乃至生动形象。
该案为什么在司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境?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故意杀人的应该判处死刑,那么直接按照法律的规定判处4名被告人死刑就可以,然而通过整体理解不同法官的裁判理由和观点,可以发现司法裁判并没有那么容易。司法裁判虽然是一个法律适用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因为法律的适用不仅涉及到法律条文的选择,还涉及到法官本身的政治偏好和立场、对法律的解释、对案件事实的截取以及社会公共道德考量,而这些因素一旦进入到案件审理过程中,又涉及到法官对法律精神和目的追求,这归根结底又涉及到法律本质的理解。通过梳理不同法官的裁判理由以及事实认定可以发现,不同法官对法律本质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尤其是,法官是否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进行“造法”(解释法律)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问题。
在该部著作中,不同法官在具体个案中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法律推理,实际上归根结底是对“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存在不同的前见。没有任何一个法官能够实际上说服其他法官,因为每一个法官所秉持的法律哲学都有其自己的前见和弊端,每个人都可以找出对方关于“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的缺陷和不足。这也就意味着,关于“法律是什么”的问题本身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告诉读者到底应该坚持哪种结论。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告诫读者的那样,法官的结论不要对号入座,真正要注意的是,这个案例本身所揭示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法官们的裁判结论。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学者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实际上是对法律本质产生的哲学追问。读完整部著作之后,可以充分地发现“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具体可归纳为“法律应该是什么”“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怎样”“法律在文本中是什么”“法律如何在司法裁判中适用”“法律如何回应社会民意”等诸多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理解,对应产生了西方三大主流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以及社会法学派。不同法官的法学立场实际上左右了法官们对法律本质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司法裁判的结论。
“洞穴奇案”,“奇”在哪里?想必,这涉及到法律本质的理解。因此,从中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这个案件本身引发了人们对法律本质的思考,而不同法官对法律本质的理解是不同的,进而产生不同的裁判推理和裁判结论,以致在取得裁判共识性方面存在很多困境;二是这案件发生特定的环境中,而这些特定环境促使当事人实施一些在日常生活世界里难以产生的行为,而当这些行为实施后,又难以通过既有的判例或者法律进行对号入座,因此涉及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推理的难题。三是这个案件本身的事实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对这个案件的判决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推理和论证,而这些推理和论证本身涉及到“法律是什么”的理解,正因此,这个案件融合不同法律的哲学思考,并且各自的理论思考都可以在案件推理中找到事实验证,因此在整体上呈现了法律本质的多重面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