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12月27日在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新时代少年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要坚决依法严***,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得适用缓刑,一般不得假释,认罪认罚从宽要依法从严控制,减刑要依法从严控制。

2019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起诉成年人强奸未成年人犯罪12912人,起诉猥亵儿童犯罪5124人,起诉强制猥亵、侮辱未成年人犯罪1302人,较上年度均有大幅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保护未成年人免遭性侵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是社会的未来。然而,由于未成年儿童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未成年儿童在诱惑、胁迫下遭遇性侵害,不敢告诉家人,不敢报警求助,对身体和心灵造成难以抚平的终身创伤。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面临很多新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性侵害、拐卖、虐待、遗弃、校园暴力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实施杀人、伤害、强奸等恶性犯罪的情况也偶有出现。这让很多家有儿童的父母整日提心吊胆,密织法网,强化打击力度,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是最恶劣的社会犯罪之一,也是重点严***对象。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了两个“从严控制”——认罚从宽要依法从严控制,减刑要依法从严控制,一个“坚决判处”——对性质恶劣、危害重大者,该判处重刑乃至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两个“不得”——对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一般不得适用缓刑,一般不得假释。上述表态透露出同一个信号: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处已升级加码,体现了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态度,反映了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必然要求,形成不敢侵害少年儿童的法治氛围。
为形成强大震慑,有效斩断伸向未成年人性侵黑手。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2013年出台的《关于依法***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明确了“对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严***治”,强调“从严***治,从严执法”,严***性侵幼女、校园性侵等行为,体现了司法机关依法严***的态度和决心。2020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做了相应修正和完善补充,对性侵未成年人行为的高压态势,具有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为未成年人免受性侵戕害提供更多安全保护。
从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最高法的表态等一系列举措,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力度大幅提高,给不法分子以严厉震慑和警告,凸显进一步织密织牢保护未成年人法网的重要性、紧迫性。严厉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撑起了坚实的法治“保护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