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真的不是老板画的饼,说改就改。
抬杠的话,我也会说。退一万步讲,我们做一个权衡:把92条改掉,和某个保险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哪个发生的可能性大?
实际上,如果你尤其在意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健性,答案可能也有点反直觉。
很多人认为,知名品牌一定比小公司更安稳——这是一种一厢情愿,也是对国内保险市场不了解的表现。
中国内地的保险市场具有特殊的历史性。
90年代,国内保险业发行过一批预定利率高达8%甚至9%的长期、甚至是终身储蓄保险,给寿险业造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这批历史包袱现在还在消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久的公司、产品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他们不想提升性价比吗?可能也不想吧,但更多的原因是,非是不想,实是不能。
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和轻装上阵的,谁的压力大?面对系统性风险时,谁的抵抗力强,还真不一定。
2008年,某公司出海,投资海外保险公司,原来是一桩好事,谁知遇上金融海啸遭到连累,命悬一线。
如果没挺过来,那就是检验保险法、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时候了。幸好最后挺过来了,我们才能像说段子一样说起。
总结:
希望你在买保险时,请关注产品和服务本身,而不是其他那些有的没的——这个建议,不区别针对某几家公司,对每家正规持牌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一样。
贸易战那会儿,还有人问我,美资保险公司是不是有风险,真是太……阴谋论要不得了。
拜托啦,离作品近一点,离吃瓜远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