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案情
沈某于今年5月在夜间至某市郊区农户家中盗窃鸡、鸭等家禽12次,得手后即乘坐出租车将家禽运至市区农贸市场,刘某知道沈某出售的家禽系盗窃所得,仍先后12次予以低价收购。沈某、刘某二人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鉴定:沈某12次盗窃家禽合计价值人民币12000元。
二、分歧意见
检察官联席会议对认定犯罪嫌疑人刘某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没有分歧意见,但对认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从而加重处罚有二种意见:
一是认为刘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8号)第三条规定,具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十次以上……”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因此,本案刘某先后12次收购犯罪所得家禽,依照该司法解释规定,其行为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法定刑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是认为刘某的行为不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主要理由如下:
(一)认定刘某的行为“情节严重”违背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相比沈某的多次入户盗窃犯罪,刘某的低价收购盗窃财物行为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如对刘某加重处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与沈某的盗窃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相比,对前者的处罚明显重于上游犯罪。
(二)单纯规定实施十次以上行为即为“情节严重”规定不合理,可能致司法实践混乱。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行为人加重处罚,除应当考察其犯罪次数外,还应当结合考察犯罪数额、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否则,“以偏概全”,仅以犯罪次数定罪量刑,其结果的合法性、公正性待定。如本案,沈某既实施了盗窃犯罪行为,又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行为,通说认为,其后行为系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且系轻行为,后行为应当被前行为吸收,仅认定沈某涉嫌盗窃罪。然如运用法释〔2021〕8号司法解释规定,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十次以上即应当加重处罚,本案沈某的后行为量刑就重于前行为,择一重罪处罚,对沈某就应当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推断出这样的结论不符合法律逻辑,违背常理,难以运用于司法实践。
(三)不应当适用与刑法原则规定相违背的司法解释内容。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刑事检察部门在审查案件时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作出的解释内容违背法律规定的,应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应当将该违背刑法原则规定及常理的解释内容作为检察机关指控犯罪及量刑建议的法律依据,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综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十次以上即加重处罚规定应当修正。本案刘某的行为仅成立基本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认定为“情节严重”,应当在法定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幅度内提出量刑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