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法规的概念(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

(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492号公布 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711号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法治***,充分发挥***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办公厅是全国***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办公厅(室)是本行政区域的***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信息公开工作。

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的办公厅(室)主管本系统的***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及县级以上人民***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能是:

(一)办理本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组织开展对拟公开***信息的审查;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能。

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

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 各级人民***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应当加强***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二章 公开的主体和范围

第十条 行政机关制作的***信息,由制作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的***信息,由保存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获取的其他行政机关的***信息,由制作或者最初获取该***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政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外以自己名义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可以由该派出机构、内设机构负责与所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有关的***信息公开工作。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的***信息,由牵头制作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公开***信息涉及其他机关的,应当与有关机关协商、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公开的***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公开***信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经批准予以公开。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编制、公布的***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及时更新。

***信息公开指南包括***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和***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互联网联系方式等内容。

***信息公开目录包括***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十三条 除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信息外,***信息应当公开。

行政机关公开***信息,采取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方式。

第十四条 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信息,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不予公开。

第十五条 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信息,行政机关不得公开。但是,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讨论记录、过程稿、磋商信函、请示报告等过程性信息以及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述信息应当公开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

行政机关不能确定***信息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对本行政机关不予公开的***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审查,对因情势变化可以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

第三章 主动公开

第十九条 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主动公开本行政机关的下列***信息: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机关职能、机构设置、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负责人姓名;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五)办理行政许可和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以及办理结果;

(六)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依据、条件、程序以及本行政机关认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

(七)财政预算、决算信息;

(八)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其依据、标准;

(九)***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十)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十一)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三)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十四)公务员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条件等事项以及录用结果;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一条 除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信息外,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及其部门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涉及市政建设、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土地征收、房屋征收、治安管理、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信息;乡(镇)人民***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政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土地征收、房屋征收、筹资筹劳、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确定主动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并按照上级行政机关的部署,不断增加主动公开的内容。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将主动公开的***信息通过***公报、***网站或者其他互联网政务媒体、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予以公开。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应当加强依托***门户网站公开***信息的工作,利用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集中发布主动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平台应当具备信息检索、查阅、下载等功能。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务服务场所设置***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信息。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信息。

第二十六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依申请公开

第二十七条 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地方各级人民***、对外以自己名义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人民***部门(含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申请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完善***信息公开申请渠道,为申请人依法申请获取***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信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提出,并采用包括信件、数据电文在内的书面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代为填写***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信息的名称、文号或者便于行政机关查询的其他特征性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信息的形式要求,包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

第三十条 ***信息公开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行政机关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补正,说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答复期限自行政机关收到补正的申请之日起计算。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行政机关不再处理该***信息公开申请。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收到***信息公开申请的时间,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申请人当面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以提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

(二)申请人以邮寄方式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以行政机关签收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以平常信函等无需签收的邮寄方式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于收到申请的当日与申请人确认,确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

(三)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渠道或者***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传真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以双方确认之日为收到申请之日。

第三十二条 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公开会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第三方逾期未提出意见的,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决定是否公开。第三方不同意公开且有合理理由的,行政机关不予公开。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决定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告知第三方。

什么是行政法规的概念(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收到***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需要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和其他机关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三十四条 申请公开的***信息由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的,牵头制作的行政机关收到***信息公开申请后可以征求相关行政机关的意见,被征求意见机关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为同意公开。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行政机关可以要求申请人说明理由。行政机关认为申请理由不合理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处理;行政机关认为申请理由合理,但是无法在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的,可以确定延迟答复的合理期限并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六条 对***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一)所申请公开信息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途径;

(二)所申请公开信息可以公开的,向申请人提供该***信息,或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途径和时间;

(三)行政机关依据本条例的规定决定不予公开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

(四)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告知申请人该***信息不存在;

(五)所申请公开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六)行政机关已就申请人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

(七)所申请公开信息属于工商、不动产登记资料等信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信息的获取有特别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申请公开的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或者不属于***信息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并对不予公开的内容说明理由。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已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除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外,需要行政机关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的,行政机关可以不予提供。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以***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作为***信息公开申请处理并可以告知通过相应渠道提出。

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内容为要求行政机关提供***公报、报刊、书籍等公开出版物的,行政机关可以告知获取的途径。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信息,应当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及行政机关保存***信息的实际情况,确定提供***信息的具体形式;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信息,可能危及***信息载体安全或者公开成本过高的,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以及其他适当形式提供,或者安排申请人查阅、抄录相关***信息。

第四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信息记录不准确的,可以要求行政机关更正。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审核属实的,应当予以更正并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能范围的,行政机关可以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或者告知申请人向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提出。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信息,不收取费用。但是,申请人申请公开***信息的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行政机关可以收取信息处理费。

行政机关收取信息处理费的具体办法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全国***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申请公开***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四十四条 多个申请人就相同***信息向同一行政机关提出公开申请,且该***信息属于可以公开的,行政机关可以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

对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申请人认为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可以建议行政机关将该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行政机关经审核认为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应当及时主动公开。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申请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规范。

第五章 监督和保障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四十七条 ***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行政机关未按照要求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的,予以督促整改或者通报批评;需要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责任的,依法向有权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未按照要求主动公开***信息或者对***信息公开申请不依法答复处理的,可以向***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提出。***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查证属实的,应当予以督促整改或者通报批评。

第四十八条 ***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本级***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提交本行政机关上一年度***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的***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上一年度***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第五十条 ***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信息的情况;

(二)行政机关收到和处理***信息公开申请的情况;

(三)因***信息公开工作被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四)***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各级人民***的***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还应当包括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结果情况;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全国***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统一格式,并适时更新。

第五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二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有关制度、机制的,由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职能;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信息内容、***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五十五条 教育、卫生健康、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开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的规定执行。全国***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制定专门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未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的规定公开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申诉人。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

内容解读

解读一

***近日公布修订后的***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明确了***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专家表示,条例有助于更好推进***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获取***信息。

扩大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

条例根据政务公开实践发展要求,明确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机关职能、行政许可办理结果、行政处罚决定、公务员招考录用结果等十五类信息。根据条例,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及其部门,乡(镇)人民***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信息。

条例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动态调整机制,要求行政机关对不予公开的***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审查,对因情势变化可以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建立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机制,行政机关可以将多个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申请人也可以建议行政机关将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以此推动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表示,新修订的条例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既在公开数量上、也在公开质量上有所优化,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公共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回应社会关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明确***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推动***信息依法公开。根据条例,除不予公开的***信息外,***信息应当公开。不予公开的***信息包括: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信息,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信息。根据条例,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过程性信息、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汉华认为,条例对不予公开范围予以明确,使不予公开范围的界定更为科学、明确、具体,既提高制度的权威性,也便于条例的实施,有效解决过去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同时,有助于形成具体例外规定与一般兜底条款之间的良性互动,义务机关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首先适用具体例外规定,真正会对国家安全等造成影响,具体例外又缺乏规定的,才适用兜底条款,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度适用兜底条款的现象。

“条例明确划定不予公开的范围以后,才能真正把握公开与不公开的边界,使条例明确规定的‘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具有操作基础,推动条例实施与政务公开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周汉华说。

完善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

条例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明确了公开申请提出、补正申请内容、答复形式规范、征求意见程序等内容,并要求行政机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申请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规范。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伟东表示,条例对相关规则程序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端争议,提升人民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推动提升行政机关处理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水准。

同时,条例取消了依申请公开的“三需要”门槛,删除了现行条例中关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相关***信息需“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限制条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的权利。

条例还对不当行使申请权的行为予以规范,对于少数申请人反复、大量提出***信息公开申请的问题,规定了不予重复处理、要求说明理由、延迟答复并收取信息处理费等措施。根据条例,对于申请人以***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通过相应渠道解决。

解读二

修订目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条例对于推进我国***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获取***信息,促进***职能转变、建设法治***,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条例在实施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关心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增强,对***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的行政机关存在公开内容不够全面准确,公开深度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问题;二是依申请公开制度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有的申请人向行政机关反复、大量提出信息公开申请,或者要求为其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占用了大量行政资源,影响***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制定条例时我国***信息公开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制度规定比较原则,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行条例进行修订。

修订思路

修订条例的总体考虑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指示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具体把握以下四点:一是积极扩大主动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凡是能主动公开的一律主动公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合理需求;二是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既要保障社会公众依法获取***信息的权利,也要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同时要防止有的申请人不当行使申请权、超出行政机关公开***信息的能力,影响***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梳理现行条例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四是研究国外***信息公开的新经验、新做法,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予以借鉴。

制度设计

一是扩大主动公开的范围。修订后的条例在现行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各部门实践中主动公开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分析,扩大了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明确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机关职能、行政许可办理结果、行政处罚决定、公务员招考录用结果等十五类信息。同时,规定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及其部门,乡(镇)人民***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信息。条例还提出,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上级行政机关的部署,不断增加主动公开的内容。二是明确不公开***信息的具体情形。为了落实“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条例规定了不予公开的***信息,具体包括: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信息,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信息。同时,考虑到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不具有外部性,对公众的权利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过程性信息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中,不具有确定性,行政执法案卷信息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外的其他主体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且通常涉及相关主体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过程性信息及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述信息应当公开的,从其规定。三是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动态调整机制、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机制,推动***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要求行政机关对不予公开的***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审查,对因情势变化可以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行政机关可以将多个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申请人也可以建议行政机关将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

修删考虑

现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部门、地方各级人民***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部门申请获取相关***信息。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修订后的条例删去申请获取相关***信息需“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规定,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是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的权利;二是在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如何把握,有关方面存在不同的理解,容易引发争议。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认为取消这一规定能够体现建设阳光透明法治***的总体方向,方便社会公众依法申请获取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删去“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条件限制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规则、不当行使***信息公开申请权。对于同一申请人反复、大量提出***信息公开申请的问题,修订后的条例也规定了不予重复处理、要求说明理由、延迟答复并收取信息处理费等措施。对于申请人以***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通过相应渠道解决。

答复处理

修订后的条例根据实践发展经验补充、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申请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规范。条例规定,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所申请公开信息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途径;所申请公开信息可以公开的,向申请人提供该***信息,或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途径和时间;行政机关依据条例的规定决定不予公开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行政机关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告知申请人该***信息不存在;所申请公开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行政机关已就申请人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所申请公开信息属于工商、不动产登记资料等信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信息的获取有特别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具体措施

为了强化便民服务要求,提高***信息公开实效,条例主要做了如下规定:一是要求各级人民***加强***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规定依托***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具备信息检索、查阅、下载等功能的统一***信息公开平台。三是要求在政务服务场所设置***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信息提供便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55)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