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就是(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6000元×0.6))÷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5年×1%=720元;如果是缴费2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960元;如果是缴费3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1440元;如果是缴费40年基础养老金就是1920元。从这个计算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是48元,缴费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
如果是按照100%缴费,平均缴费指数也是100%,也就是1.0,那么基础养老金就是(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00元+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6000元×1.0))÷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5年×1%=900元;按照100%缴费,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就是60元,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比按照60%缴费每月增加了12元,增加的比例为25%,与缴费基数增加的40%相比,只增加了25%基础养老金。
如果缴费2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1200元,缴费3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1800元,缴费4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2400元。如果用缴费40年按照100%缴费与按照60%缴费相比,二者每月的基础养老金相差480元,相差的比例也是25%。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是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养老金中的体现,既要考虑缴费指数的差别,同时在考虑差别的基础上,尽量缩小缴费高的人和缴费低的人之间差距过大。所以不管缴费高低,采用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差别是通过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来体现的。
比如上面的使用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都是6000元,但是按照60%缴费,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是3600元,按照100%缴费,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还是6000元,二者相加除以2以后,按照60%缴费的平均值就变成了4800元,按照100%缴费的平均值还是6000元,每缴费一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相差12元,缴费年限越长,产生的差距就越大。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两个数字,一个是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个是相对应的计发月数,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体现的是退休年龄,比如60岁退休相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55岁退休相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70个月,50岁退休相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95个月。
比如个人账户资金是20万元,那么60岁退休就是除以139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438.85元;55岁退休就是除以170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176.47元;50岁退休就是除以195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025.64元。不同的年龄段办理退休,即使个人账户相同,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60退休和50退休相比,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差了412.81元;与55岁退休相比相差了261.98元。
过渡性养老金由于只涉及到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大多数人是无法享受到过渡性养老金的,而且各个地方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不完全不统一,不同的省市自治区,计算办不同,所以就不再赘述。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就是我们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总额。
综上所述,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计算,既是一门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只有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个人的养老金。但是作为退休职工,只要能够大体把握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怎么形成的,有基本计算办法的概念就可以了,不一定需要自己会算,最终还是要以社保部门计算的结果为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