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权利与义务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合同不能继续履行或人为终止。那么,什么是违约行为?《民法典》的相关法律条文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违约行为: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条件的行为。违约行为又区分为以下类别:单方违约与双方违约;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与迟延履行(关于违约类别下文详细描写)。
法律规定:

第五百七十七条【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四条【损害赔偿范围】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五百九十条【不可抗力】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