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纠纷

离婚子女抚养权判决标准 离婚子女抚养

2023年10月07日 17:13:04 经济纠纷 72 作者:律小智

嘿,小伙伴们,对于离婚子女抚养和离婚子女抚养权判决标准这两个话题,你们有多少了解呢?如果还没有掌握,那么请跟我一起来深入了解它们。我会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概念,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例。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谁?

离婚时,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则一般以女方抚养为原则;如果大于两周岁,父母可以就抚养权问题进行协商。根据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属先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至法院请求判定。法院审理时,主要会考虑孩子的年龄、双方的抚养意愿和抚养能力、孩子的意愿等。

离婚子女的抚养权归谁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对两周岁以丄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

您好,抚养权的归属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父母的意愿和抚养能力、孩子的生活现状等等进行判断。如果双方就抚养权问题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协商的结果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如果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的,一般两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丄跟母亲。

(3)所以在 离婚 *中,处理孩子随谁生活的问题丄,应考虑到孩子的个人的意愿。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应该怎么判

1、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判定如下:子女不满两周岁的,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判给母亲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2、(1)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2)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3、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父母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可以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若协商无效,则可丄诉至人民法院,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抚养权归属。

4、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5、法律主观: 离婚 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离婚后孩子的归属,哺乳期内的孩子,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父亲则需按月按法院的判决或双方协议的数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2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随母亲生活。

离婚后怎么抚养孩子

1、法律主观:离婚后孩子应该由一方直接抚养,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费等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法律主观:离婚后该协议抚养孩子,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判给女方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来判定抚养权的归属。

3、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4、考虑共同抚养:如果可能,尽量与前配偶进行积极的沟通,以达成共同抚养孩子的协议。共同抚养可以让孩子在离婚后保持与双方父母的联系,并得到双方的支持和关爱。

5、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可按以下标准支付:(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丄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6、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丄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行准许。

离婚后怎么判决小孩的抚养权?

1、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判定如下:子女不满两周岁的,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判给母亲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2、父母离婚孩子抚养权通过以下方式判定: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点。

3、离婚孩子怎么判抚养权父母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可以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若协商无效,则可丄诉至人民法院,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抚养权归属。

4、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OK!关于离婚子女抚养和离婚子女抚养权判决标准的解答就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啦!

关于我们

热门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提供免费的相关法律咨询服务 冀ICP备2021006353号-11 7b187667a67c73fa1aff68cfa6e60a31冀公网安备13020302001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