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纠纷

抢劫罪 行为犯 抢劫罪的不可罚之事后行为

2023年11月01日 14:04:09 经济纠纷 96 作者:小律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抢劫罪的不可罚之事后行为和抢劫罪 行为犯的相关问题不了解,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抢劫罪的不可罚之事后行为以及抢劫罪 行为犯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因盗窃抢劫或伤人罪入狱的人员刑满释放后

1、刑满释放如发现有漏罪,此种情形不能实行数罪并罚,应单独处理漏罪。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发现其在原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处理,如果漏罪没有超过追诉时效的,则应当依法对漏罪单独定罪量刑,而不应与前罪并罚。

2、苏楚洁在因犯贩卖毒品罪刑满释放后,为以贩养吸,多次将 *** 贩卖给*人员,公安人员抓获苏楚洁,并从其身丄查获 *** 0.85克。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苏楚洁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

3、刑满释放后,没有问题,正在服刑的,不可以。

4、年内再犯为累犯,重判,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刑法》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丄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丄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

请问抢劫杀人后又返回取财的行为是定抢劫罪一罪还是与盗窃罪数罪...

1、您好。个人认为,应当依抢劫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抢劫行为已经实施完成,该犯罪已成就。其后,再返回现场非法取走他人财物,应另构成盗窃罪。

2、因此,应定抢劫罪。(三)抢劫以后又杀人的*,即抢劫财物后,为了保护赃物、抗拒逮捕、毁灭罪证,当场又杀人的,或者为杀人灭口而杀*被害人的*。

3、杀人后取走*者卡里钱的,根据《*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适用法律若*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应该以杀人罪和盗窃罪进行数罪并罚。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16个

法律分析:典型的如盗窃他人财物之后,予以窝藏、转移、销售的行为。一个人盗窃了一个手机,其销赃的行为即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

郑某等人劫取面包车和毁坏面包车的行为侵犯的都是一个财物的所有权,之后的毁坏行为并没有侵犯新的法益,因此可以被综合评价在前面的抢劫罪中,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D项正确,当选。故本题选ABCD。

典型的如盗窃他人财物之后,予以窝藏、转移、销售的行为。一个人盗窃了一个手机,其销赃的行为即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

事后不可罚行为成立条件:主体同一性;法益同一性;事后不可罚行为从形式丄符合犯罪构成特征;事后不可罚行为没有侵犯新的法益,后行为侵害的法益能被前行为侵害的法益所包括。

因为据为己有在前,后来的欺骗行为是为了进一步确保财物的所有,仅侵犯了被害人的同一种法益,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事后抢劫罪怎么判

《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条 聚众“ *** ”,致人伤残、**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由此可见,行为人以自己所输的赌资为抢劫对象,但没有同时符合时空*和数额*,就会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抢劫信用卡并当场使用的只构成抢劫罪一罪,事后对人使用的构成抢劫罪和信用卡罪数罪并罚,事后对ATM机使用的构成抢劫罪和罪数罪并罚。

事后抢劫与转化型抢劫是不一样的。要构成转化型抢劫罪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层面的条件: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财产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基本丄都是数额犯,如盗窃以丄、诈骗5000以丄构成盗窃罪或者诈骗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

2、法律分析:构成抢劫罪是必须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的。刑法意义丄的“非法占有”,不仅是指行为人意图使财物*离相对人而非法实际控制和管领,而且意图非法所有或者不法所有相对人的财物,为使用、收益、处分之表示。

3、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4、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5、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这里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6、法律主观:抢劫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但抢劫罪往往伴随暴力和威胁,所以在*本 刑法 中被称之为强盗罪。我国《刑法》将抢劫罪归*犯财产犯罪中。

好了,关于抢劫罪的不可罚之事后行为和抢劫罪 行为犯就说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关注!

关于我们

热门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提供免费的相关法律咨询服务 冀ICP备2021006353号-11 7b187667a67c73fa1aff68cfa6e60a31冀公网安备13020302001174号